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解放孩子的潛能 - 華德福父母指南

最近讀到蔡穎卿老師的一文,請參看老師部落格

“教養無法臨時抱佛腳,事到臨頭,通常父母親只有兩種態度可以選擇,毫不在乎或耳提面命。

我相信幫助孩子成長是一份得先苦而後才能輕鬆或甘甜的工作,它所考驗的,並非孩子的資質,而是父母的價值觀。一個孩子能不能在言行舉止間化紀律為自律的美感,在他們還沒有成為人生的正駕駛前,父母的方向盤掌握了真正的道路。“
而手邊正有本【解放孩子的潛能-華德福父母指南】譯者是吳蓓。看過不少華德福父母指引的書,而這本是比較【嚴厲】一點的啦!(所以小樹園丁怎麼會是對父母要求嚴格的老師呢)

看看作者列出孩子需要的能力

*日常道德行為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
*團隊合作能力
*創造力/原創力
*解決問題的能力
*判斷力
*興趣和熱情
*溝通技巧
*靈活性

日常道德行為,是指出於個人的領悟,以道德規範去做事,而不是聽別人的想法。

看到這些,先別想我家小孩有那些,而是先算算自己有多重。
這些人格特質是臨時佛腳抱不到也演不出來的,卻是家庭教養顯微鏡喔!
我想大部分父母(不只華德福父母吧)都會希望孩子是有【家教】【可愛】有美好個性的吧!
偏偏這些卻是要花苦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偷懶不得的,所以當書上說,父母在懷孕之前,就要好好仔細想清楚【要孩子的原因理由】和【可以做到的付出有多少】(書頁39-41)。這些咄咄逼人的自省問題,可能會讓台灣可憐的嬰兒出生率在往下掉,讓已經做父母的【虧欠自責感】更重吧!

所以此書並沒有很粉紅浪漫的手染絲巾與可愛布娃娃。有的是自省,練習與實踐的教導。但園丁覺得這才比較像我所領受的華德福教育,紮實地面對生活的真正面貌,讓孩子與大人都往更【好】的【人類】方向邁進。

而在七月參加雲林縣政府辦的座談會裡,三位資深的人智學特教老師們,也帶來相類似的訊息。

如果我們將生活中裡的柴米油鹽行走坐臥,都當作是在做件【大事情】看待,態度就不會隨便與不在乎。(這不是只針對特殊孩子喔)
在解放孩子的潛能之前,做父母的需要的是解放更多的老舊自我吧!

童萌養正

先分享商週的文章

童萌養正 文/金惟純
最近聽了很多人的故事,聽到我恍然大悟,很值得大家分享。
說故事的人,多半都早已成家立業,有的兒女成群、有的事業有成,看起來都多采多姿。但我卻發現,他們的人生劇本,尤其是主戲和主角的「定裝」,卻早在童年就寫好了。而且「劇種」不脫下列幾類:

◎逃家:童年就覺得自己家不夠好,外面的世界更有意思,一直想往外跑…,因此即使自己成家後、或加入任何組織,都忍不住繼續想逃。

◎主持正義:覺得父親對母親不好,或母親對父親不好,忍不住想站出來「主持正義」,成年後仍然四處主持自己的「正義」,好事和壞事都因此而來。

◎不被愛:小時候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長大後也覺得配偶、兒女、親朋好友都不愛自己。

◎不公平:小時候自認沒有被公平對待,一輩子都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公平,非常在意「公平」這兩個字。

◎抱怨:小時候覺得自己命不好,別人命比較好,因此一輩子都嫌自己命不好。

以上舉例比較偏負面,正面的劇本大家可以類推。但總而言之,劇種類型並不多,表面上五花八門,追根究抵,不過就幾類。
這些故事,我聽到冷汗直冒,因為在別人的故事裡聽到了自己的一生,看到了自己個性和習性的來由,有如按圖索驥,簡直神準。由此想起中國傳統教育裡的「童萌養正」四個字,再也揮之不去。
原來我們在童萌時期(大約三歲開始)心中的念頭,竟是如此強大,強大到足以影響一輩子,而當事人卻渾然不覺。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童年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當時「怎麼想」。
童萌時期,正是孩子脫離全然「用心」在活,開始練習「用腦」看世界的階段。通常孩子快樂時是不「想」的,不快樂才開始「想」,而且「想」和「感受」 合一,特別有力量,「想」了幾次後,就變成真的了。如果把「想」說了出來,受到打壓,通常會「地下化」,進入深層意識,人生劇本於焉成形。
有了這樣的省思,再看到當今教育對「童萌養正」如此的無意識,對諸多現代人生的悲劇,深覺因果了然。
還好,根據我個人的經驗,「童萌養正」這一課是可以補的。對自己,可以先不忙著賣力演出,停下來想想自己的「人生劇本」究竟是怎麼寫的,回到源頭處,修修劇本再出發。對下一代,可以用陪伴和提醒,幫他們找到煩惱來源的「念頭」。
「念頭」有一樣好處:如果你清楚看到它,把它和清明的感受連結,它就自動「正」了。

~摘自文:金惟純,商業周刊1220期2011.4.11~

* * * * * * * * * *
Watch your thoughts, they become your words.
Watch your words, they become your actions.
Watch your actions, they become your habits.
Watch your habits,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Watch your character,it becomes your destiny.

注意你的想法,他們會變成你的話語。
注意你的話語,他們會變成你的行為。
注意你的行為,他們會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他們會變成你的個性。
注意你的個性,他會變成你的命運。

這是一首提醒我們要【非常有意識】的詩文,很呼應金主編的這篇文章。

當小阿哥來到小樹時,我們可以感受嬰兒的甜美可愛(在他睡飽時)。
與在一旁自由遊戲的哥哥姊姊一起,教室裡的氛圍反而更瀰漫著一種寧靜。
不是安靜(自由遊戲時間耶!),是大孩子們刻意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言行,知道有小寶寶在時該有的規矩分寸。
他們的意志在此被磨練著,自制力一點一點慢慢生出。
我常想著,孩子們在合適的環境時,自然他就會往適宜平衡的方向走。
可是,反而是我們這些童萌歪倒的大人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更強大的意識醒覺。
才會幫助自己跳脫傳統教養模式下的許多積習。
Dr. Steiner不斷提醒教育者(和大人們)需要回顧每日自我的言行之冥想練習,不就是讓我們更有意識的【活著】嗎?
當習慣改變,個性也會變,命運自然一轉。啊!【除舊佈新】不是只有新年大掃除用,原來也很適用於此呢。